Taiwan

Resilient
Beijing’s Media Influence Efforts
Very High
55 85
Local Resilience & Response
Very High
74 85
Scores are based on a scale of 0 (least influence) to 85 (most influence)

這份報告是自由之家「北京全球媒體影響力」調查的一部分。研究發現,中共2019年以來擴大對於全球新聞和訊息流動的影響力道,使用更複雜、隱蔽和脅迫的策略。但各國記者、公民團體和部分政府,已對這場運動作出因應來減輕它的影響。完整的報告結果和方法有英文西班牙文中文版本,這份報告是針對臺灣的深入個案研究。

 

北京媒體影響力的成果

非常高

55 / 85

在地韌性與因應

非常高

74 / 85

等級

頑強 

 

關鍵發現

  • 增長的影響力和新策略:中共對臺灣媒體施加相當大的影響力,並在報告期間的2019-2021年擴大施壓。雖然中國官方媒體和中國外交官在臺灣沒有實體存在,但中共已經透過新的媒體戰術和策略,試圖製造在地分歧、損害臺灣的外交關係,並破壞臺灣政府的穩定。
  • 民眾日益反對中共宣傳:臺灣民眾對中國官媒抱持高度懷疑,民調顯示臺灣人對中國政府提出「一國兩制」統一方案的反感,在報告期間的2021年底,以接近90%創下新高。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臺灣對中共入侵的恐懼使民意進一步推離中國。根據 2021年一項民調,將近四分之三的臺灣人認為新聞媒體應該受到規範,以應對中共的宣傳。
  • 與在地媒體秘密合作:中國政府產出的內容,經常透過聯合製作、內容共享協議、或違法但普遍的業配廣告,登上在地媒體。這種內容不會明確標示為中國官方的產品,看起來可能像是獨立撰寫或製作的新聞文章、廣播節目或其他媒體素材。
  • 補貼媒體參訪及網紅:在疫情使國際旅遊停滯之前,臺灣記者經常被邀請參加中國的公費參訪、峰會或其他有報酬的行程,目的是產出對中國友善的新聞內容。 2019年由北京日報集團、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簡稱旺中集團)主辦的「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共有85名臺灣媒體人出席,包括媒體老闆、編輯、記者等。臺灣民營企業和網紅也接受中國的補貼或培訓,在臺灣製作內容。
  • 商業關係推動自我審查:在地媒體會製作親中的內容,並壓制人權報導或其他不利中國政府的議題,尤其是親中臺商蔡衍明所有的旺中集團旗下媒體。中國官方或親中網民(譯註:小粉紅)會以經濟處罰,或喪失中國市場、廣告收入及合約為威脅,逼迫臺灣名人和企業在臺灣地位問題上自我審查或選邊站。
  • 加強假訊息活動:假訊息活動一直是中共試圖影響臺灣媒體論述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報告期間,每個月都會檢測到數十起來自北京相關行為者的訊息操作,主要是利用COVID-19疫情詆毀臺灣民選政府。假訊息內容時常由中國官方機構直接在社群媒體平臺(如 Facebook、Twitter、Line 或 YouTube)發布,再被臺灣媒體轉發,或愈來愈多是由社群KOL、網紅等替代新聞來源擴散。
  • 誹謗訴訟和網路攻擊:親中行為者(例如旺中集團)會利用誹謗訴訟,對付揭露北京對臺灣媒體影響的記者和評論人。旺中集團董事長 2019 年提起一項訴訟,目的是懲罰一名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和其他媒體,因為他們揭露中國官員直接干預臺灣的報導與編輯內容。中國政府還發起直接和間接形式的審查,包括封鎖具有批判性內容的臺灣媒體網站,並對這些媒體發起網路攻擊。
  • 媒體內部的日常抵抗:許多臺灣記者採取「內部」及「日常抵抗」等創意策略,來應對媒體內部的自我審查壓力,包括向公司或主管投訴,拒絕服從將內容刪除、重寫的命令,或故意消極處理將內容刪除的要求。
  • 有彈性的融資模式:臺灣媒體運用新的融資策略來應對媒體界的財務壓力,包括基於捐款的非營利結構,有責任股東的社會企業模式,或是結合官方補貼和廣告贊助。
  • 公民社會的多元回應:對於中國影響力,臺灣公民社會已經發展出創意且積極的回應,可以加強臺灣的民主韌性,包括監測臺灣內部受到中國資助的活動、支持新聞自由、追蹤假訊息、用事實查核打擊假新聞等措施。 2019年反紅媒運動是以募資舉辦並動員5萬人,抗議中國對臺灣媒體的滲透,反對臺灣媒體參與兩岸媒體峰會,並且要求立法。
  • 加強媒體識讀:公民團體帶頭舉辦媒體識讀和數位媒體素養工作坊,教導所有年齡層的民眾如何辨識假新聞、抵抗網路訊息操作(尤其是社群媒體上的訊息操作)、以及使用事實查核平臺。臺灣教育部已將媒體識讀和網路素養課程加入學校教育。
  • 政府以政策及立法因應:臺灣政治領導人已將中共的隱蔽影響力議題升級到政府最高層,開始提出有關干預選舉、外國代理人及投資透明化的法案或制定法律,以解決相關問題。這個做法在國內並未獲得普遍支持,新法案也受到主要在野黨的反對和批評,但臺灣的民主制度仍受跨黨派支持。政府已採取新作法反制與中國官方有關的假訊息活動,要求所有政府機構在一定時間內,清楚扼要地澄清社群媒體上的錯誤論述。
  • 科技公司的因應:國際社群媒體公司積極回應中國官方對臺的假訊息活動,例如關閉不真實的帳戶網絡,建立專門的選舉監測中心(Elections Operation Center)以應對 2020 年總統大選期間的假訊息,並分享有關他們在臺工作的資訊。但人們仍然擔心平臺會因拒絕提高透明度和加強監管措施,而容易受到中國的操縱。
  • 漏洞和弱點:臺灣最大的弱點之一是私部門在中國的經濟行為,使其極易遭受中國政府的施壓。規範架構的漏洞持續存在,《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還停在草案,因為人們擔心該法可能扼殺言論自由。其他重要漏洞包括:禁止媒體壟斷和跨媒體所有權的法案一直未能通過,以及《反滲透法》被擔心執行不力。

背景

臺灣充滿活力和競爭性的民主制度,2000年以來經歷了3次和平的政黨輪替,對公民自由的保障整體上是強而有力。臺灣在自由之家最新的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年度調查「Freedom in the World 2022」中被評為自由,1 臺灣也擁有亞洲最自由的網路環境之一,在2021年自由之家的網路自由年度研究「Freedom on the Net」中被評為自由。2

雖然可以從新聞報導看出許多媒體與不同政黨的緊密關係,臺灣的媒體仍然可以針對政府政策呈現多元觀點。有些主流媒體老闆在中國擁有重大商業利益,或依賴中國公司的廣告,這使他們容易受到施壓,經常在北京的敏感議題上自我審查。3 華語、臺語(也稱閩南語)是臺灣最廣泛使用的2種語言,客家語、幾種原住民語也是官方認可的語言,4 臺灣使用的華語及其中文書寫系統與中國有些不同。

臺灣與中國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北京將臺灣視為一個脫離的省,其長期目標是透過和平或軍事手段讓臺灣與中國統一。雙方政府有開放探親、直航的雙邊協議,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法》(簡稱《兩岸條例》)禁止或限制中國對某些行業的投資,包括媒體業和其他活動。中國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共經常透過私部門代理人或施壓母公司來發揮媒體影響力。臺灣是香港人、西藏人、法輪功成員,以及來臺求學、就業和結婚的中國人等少數群體的歸屬,不過他們佔的人口比例並不大。5

過去10年裡,臺灣對中國影響力的反彈越來越大,這一定程度上是針對兩岸關係2008至2016年在前國民黨總統馬英九領導下升溫的反撲。2014年太陽花學運抗議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因此遭擱置。2016年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當選總統,2020年又在北京明確反對下取得連任。民進黨不支持與中國統一,不諱於直言批評中國政府,由於民進黨成功勝選,北京明顯強化了強制與脅迫手段,以破壞臺灣政府的穩定。在這份報告調查的 2019至2021年間,特別是在 2020 年初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這些手段又進一步升級。

北京媒體影響力的成果

政治宣傳與推廣有利中國的論述

關鍵敘事

中國在臺灣的政治宣傳,意圖製造在地分歧,傷害臺灣的對外關係,破壞臺灣政府的穩定。在許多方面,中共的宣傳等於假訊息,它為了詆毀臺灣的民主制度,同時宣揚中國的威權模式和統一理念,故意散佈民進黨執政相關的假訊息。中國官媒經常以文化或社會議題的內容,建構涵蓋臺灣的「一個中國」敘事。

中國官媒及其代理人積極利用COVID-19疫情推廣這些敘事。中共經常透過在地協力者批評臺灣政府對疫情的反應,試圖引起民眾擔心疫苗不足,或鼓勵臺灣人到中國接種疫苗,6 並暗示臺灣官員不可靠或不值得信賴。中國官媒還嘗試利用疫情破壞美臺關係,像是發表文章宣稱臺灣網友喊出「要疫苗不要武器」,拒絕美國對臺軍售。7

北京鼓吹的其他敘事,已經威脅到臺灣的生存及世界各個民主國家對臺灣的支持。其他民主國家對臺灣的支持在2021至2022年明顯成長,因為中國政府持續侵略性的軍演,俄羅斯軍事入侵烏克蘭也引發中共可能藉機攻臺的擔憂。中國外交部警告,北京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臺灣獨立。8 對於人們擔心俄羅斯無端入侵烏克蘭恐將鼓勵中共對臺採取類似軍事行動,中國官員就宣傳「臺灣不是烏克蘭」,指責民進黨「挑起事端」。9 但中國官媒同時又把臺灣與烏克蘭戰爭扣在一起,鼓吹「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和「不要做美國棋子」等口號,警告臺灣將被美國鼓勵後拋棄。10

內容傳播的重要途徑

《兩岸條例》禁止中國官媒在臺灣出版、播映,但臺灣的法規允許中國公民赴臺進行技術性交流,因此中國記者可以訪臺或駐臺。11 據臺灣媒體報導,疫情爆發前有10家不同媒體共30名中國記者在臺灣駐點,但2021年底只剩來自5家媒體的7名記者,包括《新華社》、中國央視、廈門衛視、湖南衛視、《海峽導報》等官媒。12 據臺灣陸委會統計,2016至2022年間至少有468名中國記者到臺灣進行採訪或報導。13

網路部分,《新華社》以臺灣習慣書寫的繁體中文發佈內容,中共喉舌《人民日報》也有繁體中文的臺灣版網站。14 因為臺灣有些靠近中國的島嶼在其廣播範圍內,中國自 1950 年代就開始對臺灣進行廣播宣傳。多年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一直經營廣播節目「臺海之聲」,並於 2021年3月推出內容豐富的入口網站「你好臺灣網」。15

臺灣的傳統新聞媒體總體上還是很受歡迎,59%的人透過電視接收新聞,只有19%的人透過紙本媒體接收新聞。16 大約80%臺灣人會從網路資源獲得新聞,包括 Line、Facebook 和 YouTube 等社群媒體平臺。臺灣的網路基本上不受限制,臺灣用戶可以造訪中國官媒網站,或在社群媒體平臺上與中國官員或官媒的帳號互動。中國官員和官媒在 YouTube、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都很活躍,他們發布的內容在臺灣經常被廣傳,或被臺灣的親中媒體轉發。17

實務上,中國官媒在臺灣傳播內容的主要途徑,包括業配廣告、聯合製作、內容共享協議、產出親中內容的臺灣媒體,以及透過招待記者公費參訪、網紅培訓來培養對中國友好的聲音。這些發現與臺灣的臺灣民主實驗室所發布之「2022中國指數(2022 China Index)」一致,該指數追蹤中共在9個領域的影響力,並發現臺灣在列入調查的36個國家中,承受最高程度的中國媒體影響力。18

在當地媒體置入業配廣告:雖然中國官媒缺乏直接管道進入臺灣,但其內容可透過多種方式進入臺灣市場,包括違法的業配廣告。中國官媒無視臺灣法律禁止中國官員付錢給臺灣媒體刊登親中的政治宣傳,19 雖然臺灣的監察院和陸委會早在2010年、2012年就對此進行調查,20 但自由之家的調查證實,這種做法在 2019至2021 年期間仍在持續。21 根據2019年一項針對149名臺灣記者進行的學術研究,有五分之一的受訪者曾參與跟中國官方合作的違法置入行銷案。22

專跑兩岸新聞的記者表示,有多家臺灣媒體被懷疑正在直接或間接發布中國官方付費的置入內容,23 這類內容看起來像是獨立報導的新聞文章、廣播節目或其他產品,也沒有明確標示來自中國官方機構,因為這種做法是違法的。一位曾駐點中國的記者匿名受訪指出,「一些報紙……經常刊登中國地方政府贊助的廣告,宣傳中國旅遊和商業機會」。24 一位專攻兩岸新聞的媒體編輯指出這個現象的經濟誘因,解釋「這當然是有利可圖的」,25 並指出「一家高雄報紙過去曾每天直接刊登由《中新社》付費及安排的內容」。26

一位過去駐點中國的記者匿名透露,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簡稱:國臺辦)控制的「中國臺灣網」(Taiwan.cn)和中國出版商「九州出版社」會私下聯繫臺灣媒體就付費報導進行合作。27 據傳是由中國官方負擔交通或其他間接支出。在臺灣,有些親中媒體集團經常扮演中間人,安排其他報紙、電視臺和數位媒體推廣中國官方的政治宣傳,並獲得來自國臺辦和中國地方政府的報酬,28 例如一家企業所屬媒體的前資深編輯透露,該企業經營了一家廣告公司,將中國政府機構的業配廣告內容分包給臺灣媒體。29

聯合製作內容:臺灣媒體與包括中國官方宣傳部門在內的中國機構合拍的時事、文化節目在臺灣定期播出。2021 年初,一家臺灣媒體跟國臺辦有關媒體,聯合製作一部專題影片討論在中國定居的臺灣人,30 由於COVID-19的旅遊限制,該影片是由國臺辦有關媒體擬定大綱及拍攝,再由臺灣媒體工作者編輯、後製。有些中國省級宣傳部門或官方頻道製作的紀錄片已在臺灣電視臺播出,例如福建省委宣傳部製作的14集《過臺灣》系列節目,2018年在TVBS電視臺播出,在TVBS YouTube頻道上的播放次數已超過20萬。31 由廈門衛視和東森電視臺合拍的 20 集文化認同系列報導, 2019 年 9月及10 月在東森電視臺及中視播出。32 中天電視臺和上海東方衛視聯合主持的談話節目自2013年開始播出。33

內容共享協議:雖然中國官媒不能直接在臺灣播送或發布內容,但一些臺灣媒體已與中國官媒簽署內容共享協議。這些協議一般不公開,大部分資訊是從對記者的訪談得知。舉例來說,TVBS與中國央視之間,34 東森新聞臺與東南衛視、廈門衛視之間,據說皆簽有這類協議。35 臺灣《中央社》則與《新華社》、《中新社》簽訂基本的合作協議,可相互購買照片和新聞畫面。《中央社》也購買《新華社》的文字內容,主要為了獲得中國國內新聞消息,有時也為了取得兩岸和亞洲區域新聞資訊,而中國媒體也會購買 《中央社》內容。36 一位曾駐點中國的臺灣記者受訪表示,「臺灣媒體通常不會直接轉載中國媒體的內容,而是修改或再製新聞,會使用中國的新聞材料主要是為了報導中國國內事件」。37 不過也有其他臺灣媒體轉載或發布中國官媒的內容,例如《中國時報》在其 Facebook 和 YouTube 上轉播國臺辦的新聞發布會,38 一些不想報導中國負面新聞的媒體,會等央視發布報導後擁護該論述。39

臺灣媒體製作的親中內容:北京藉由拉攏臺灣的商界精英,特別是在中國有商業利益的菁英,在臺灣發揮影響力,中共用經濟誘因吸引這些菁英支持其媒體目標,同時對那些在政治和敏感議題上越過北京紅線的人,祭出經濟懲罰。40 這個體制其中一個最大受益者,是臺灣最富有的人之一蔡衍明,他支持統一並控制在臺灣頗具影響力的媒體集團—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該集團包括紙媒《中國時報》和中視、中天電視臺等電視頻道。41 在蔡衍明控制下,旺中集團所有媒體都報導親中內容,刪減過去對中國人權問題的報導(詳見「審查與恐嚇」)。 中視和中天都是中共領導的「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的成員。42

2019 年英國《金融時報》引用《中國時報》、中天電視臺記者的敘述,指出2家媒體的編輯接受國臺辦關於報導和版面安排的指示。43 同年,《路透社》審閱多份公司內部文件後,揭露臺灣有5家媒體集團收受中國政府的錢並發布親中內容。44 中國政府也向旺中集團的關係企業中國旺旺提供補貼,顯示其與旺中之間的友好關係。45 其他臺灣媒體的親中所有權結構或投資則較為間接、隱晦。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在 2015至2016 年透過投資公司買下TVBS超過半數的股份,46 王雪紅是知名的親中臺商,宏達電在中國有很多工廠,也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市場,47 不過TVBS受北京的影響不如旺中集團嚴重。48

親中的臺灣媒體宣傳中共的論述,尤其是 COVID-19 疫情相關報導。 《中國時報》的疫情報導對病毒起源於中國的事實打迷糊仗,並對中國政府在疫情初期處理不當的相關批評淡化處理,它還譴責臺灣政府稱呼「武漢肺炎」是歧視中國,但中國在疫情初期也使用相同稱呼。49

補貼記者參訪:幾十年來,一直有臺灣記者受國臺辦邀請到中國進行採訪或其他報導,唯在本報告期間因疫情而停擺。「海峽媒體峰會」自2009年起每年舉辦一次,由中國官方媒體集團和臺灣媒體集團共同主辦,50 旅費通常由中國政府負責。 2019年的「兩岸媒體人北京峰會」共有85名臺灣媒體人出席,包括管理高層、編輯、記者等。51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還定期主辦與協辦多場兩岸媒體及互聯網會議。52

除了峰會和會議,臺灣記者也會受邀參加中國政府宣傳特定重要政策的參訪行程。例如,2019年國臺辦安排臺灣記者赴廣西宣傳「一帶一路」倡議,2021年也安排駐中國的臺灣記者,到山西省及對中共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延安市,宣傳中共建黨百年。53 參加過這類參訪的受訪者表示,這些記者會被加入微信群組(與中共關係密切的中國科技公司騰訊旗下社群媒體),並被要求回傳他們的新聞報導,但他們沒有被直接指示發布報導或特定內容。54

根據2021年一項對臺灣記者進行的調查,13名受訪者中有6人表示,有些臺灣記者參加中國政府資助的參訪行程後,會產出正面的報導或評論。55 在疫情和兩岸緊張升高的情況下,據說《新華社》和其他中國官媒逐漸轉而要求駐中國的臺灣記者,就特定可被再利用於國內宣傳的議題進行報導。56 臺灣記者如同其他記者一樣不被允許在新疆(維吾爾族的故鄉,也是維吾爾與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遭受暴行之地)自由地報導,57 就連中國官方贊助的新疆參訪團也變得很少,上一次官方安排新疆行已是 2015 年,而2018年8月本有一次官方排定的參訪,但被取消了。58

社群媒體網紅培訓:作為對臺塑造、推廣親中敘事的新戰略一環,中國政府相關行為者開始籌辦網紅培訓,教導他們製作短片和直播節目的技能,以利取得「網紅身份」,59 部分培訓也替參與者安排現場直播體驗和演說課程。臺灣國安局表示,這些針對臺灣網紅和電子商務直播者的培訓,是以能對年輕人消費的內容產生巨大影響的人作為目標對象。60

例如北京控制的中國臺灣網(Taiwan.cn)2021 年 4 月舉辦「電商培訓計畫」,61 隸屬國臺辦的杭州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也在2020年8月至 2022年初發起一項「千名臺青主播培養計畫」,包含實體及線上課程,吸引了數百名參與者。62 浙江省政府於2021年7月公布一項以培訓1,200 名臺灣青年電商主播為目標的計畫,並承諾將培養30名「頭部電商主播」。63 福建省、廈門市的官方組織2021年12月舉辦「海峽兩岸青年網紅主播大賽」和「青年網紅主播達人研習營」,200名參與者中包括臺灣青年和住在中國的臺灣人。64

假訊息活動

假訊息活動一直是中共影響臺灣媒體敘事的最重要管道之一,尤其在報告調查的2019年至2021年間。本報告將假訊息定義為「有目的地傳播錯假或誤導性內容」,尤其是利用全球社群媒體平臺進行不真實的操作,例如使用社群媒體假帳號。

北京一直針對香港民主抗爭、臺美關係、尤其是臺灣國內政治等問題散播假訊息,通常由中國官媒、社群媒體上的「機器人」帳戶網絡、或是「內容農場」,來產生錯假或誤導性的論述,這些論述接著被一些臺灣媒體轉發,擴大了它們的影響力。過去3年來,臺灣新聞受眾被無數假訊息影響,臺灣國防部表示它正在打擊中共對臺的「認知作戰」。65 臺灣非政府組織IORG記錄了疫苗相關假訊息,並揭露與中共有關的數量,2021年的6個月內,臺灣社群媒體上出現了 14 種與中共有關的可疑疫苗論述。66

中國官方對臺操作假訊息在2018年底隆重登場,當時中國官媒針對日本颱風後的撤僑行動發表了誤導性文章,一名臺灣外交官被誣指未即時救出僑胞後自殺,67 接下來一個月,中國官媒又發起一場新的假訊息行動,干預臺灣地方選舉。68 但這些行為基本上適得其反,因為喚醒人們更加認識這些在臺灣社會和全球社群媒體平臺上的影響力操作,北京試圖影響2020 年1月總統大選的結果明顯失敗,現任的民進黨總統蔡英文以超過18%的得票差距贏得連任。臺灣政府、科技公司和公民團體都在努力減少中共干預的潛在影響,有幾份詳細的報告檢視了中國政府在這些假訊息活動中的角色。69

臺灣民主實驗室的研究員發現,與中國有關的假訊息主要利用4個管道進入臺灣媒體:一、中國政府部門和/或中國官媒的直接宣傳;二、中國境內的協力者,例如基層政府部門、政府相關用戶、親共網民或社群媒體機器人網絡;三、以宣傳中共敘事賺取商業利益的臺灣人,包括臺商和被收買的網紅;四、一般Facebook 粉絲專頁或內容農場,為了賺錢而非政治目的,發布支持北京的內容。70 假訊息內容通常被直接發佈在社群媒體平臺(Facebook、Twitter、Line 或 YouTube)上,新聞媒體會再加以轉發,也有愈來愈多看似可信的替代新聞來源(如網路名人)會轉發。舉例來說,IORG 發現一位知名媒體人的 Facebook 粉專「文茜的世界週報」,將來自中國官媒的訊息,錯誤標示成《紐約時報》等主流國際媒體的訊息。71

中共藉 COVID-19 疫情進一步擴大假訊息活動,並且批評臺灣的民主制度和民選政府。中共相關行為者故意發布的假訊息包括:宣稱 62,000 名臺灣人專程到中國接種疫苗;美國從未出售疫苗給臺灣;臺灣在國內疫苗供應不足之下,把疫苗送給外交盟友;民進黨政府接收有問題的日本疫苗導致臺灣人民死亡。72 上述許多說法遭到臺灣政府駁斥。73

中共在疫情期間也改變了手段,自2020年2月以來,臺灣民主實驗室發現了一種傳播假訊息的新方法。有人發文聲稱自己是一名臺灣立委的親友,擁有關於病毒傳播的「內幕」訊息,這些文章暗指臺灣政府對人民隱匿疫情的嚴重程度,主要從中國社群媒體微博的帳戶產出,然後透過其他各種管道散佈,包括Facebook和 Twitter上的假帳號和群組,接著傳到 YouTube。74

雖然很難歸納哪一種人更容易分享或相信假新聞,因為不同議題會影響到不同的族群,但有一項研究調查了2018年大選最有可能相信或無法識別假新聞的群體,調查發現,這段時間最容易受假訊息影響的族群是中立選民、20 至 29 歲的年輕人、女性和收入較低的民眾。75 另一項研究發現,訊息若被傳播愈頻繁,或是透過與自己有關的網絡傳播,會使人們更容易相信。76 中共對臺的假訊息活動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有些內容吸引數千、甚至數百萬的觀看,但也明確影響了臺灣社會,激發民間與政府分別以社會倡議和新的政策立法作回應(詳見「在地韌性與因應」)。 黃兆年教授在 IORG主辦的一次研討會中,將北京的假訊息宣傳形容為試圖「說壞民主故事」,並主張民主國家應該以「說好臺灣民主故事」作回應。77

審查與恐嚇

針對在中國的臺灣記者與媒體,中共會直接審查。而在臺灣的親中媒體和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公司內部,則普遍出現自我審查。網路審查在臺灣相對罕見,尤其是針對新聞媒體,同時政府設下任何限制都是基於法律規定。

  • 與中國政府有關的審查制度:大多數臺灣媒體網站在中國都被封鎖,尤其是那些報導人權問題或以其他方式背離親中編輯原則的網站。臺灣官方新聞機構《中央社》和某間親國民黨報紙也被封鎖。78 自由之家2021年12月實測時發現,堅定親中的《中國時報》沒有被封鎖。《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的臺灣記者不被允許在中國報導。根據一些曾在中國工作的臺灣記者的說法,他們曾因報導被拘留、騷擾、以及被威脅拒發簽證。79 根據臺灣記者敘述,中國官員會阻止他們參加某些活動或拒絕接受採訪,以報復他們的批判性報導,這可能導致部分臺灣記者自我審查來換取門路。80
  • 北京媒體代理人的審查和記者的自我審查:旺中集團等媒體代理人的審查十分猖獗,前《中國時報》記者廖肇祥2019 年離開公司前不久,寫了一封信給集團高層,公開指控旺中的審查。81 2015年一篇學術論文發現,在某些議題(例如新疆),《中國時報》的報導100%源自中國官媒,即使是支持國民黨但不如《中國時報》明確親中的《聯合報》,也有 78% 的新疆報導引用中國官媒。82 類似模式在這份報告調查期間很明顯,2019年6月香港爆發民主抗爭後,旺中旗下的中天新聞臺並未報導此事。83 根據一份學術分析,旺旺買下《中國時報》的前5年(2008-2013),該報對中國人權問題的報導減少了三分之二,從平均每年 350 篇減少至不到100 篇,到了2013 年,該媒體只剩不到 8% 的深入報導涵蓋人權問題。84 根據 2019 年對 149 名臺灣記者的調查,近 50% 受訪者表示,他們曾被公司或主管要求減少報導敏感問題,29%受訪者表示自己曾進行自我審查。更多受訪者在其行業中聽說過以下做法:75%受訪者表示,曾聽聞主管要求記者減少報導中國政府的敏感問題;60%受訪者表示,有其他記者即使沒被要求,仍會對敏感議題的報導自我審查。85  旺中集團也被指控與中國政府直接配合,除了《金融時報》揭露國臺辦關於報導和版面的指示外(詳見「宣傳」部分),一位前《中國時報》資深編輯聲稱,即使是國臺辦的基層官員,有時也會為了《中國時報》的新聞報導,打電話給該報編輯並語帶威脅。86
  • 以誹謗訴訟打壓報導:旺中集團和蔡衍明會利用誹謗訴訟,阻止或打壓一些指出他們與北京關係密切的報導,雖然檢察官或法院已經駁回幾起相關案件。壹電視政論節目「年代向錢看」主持人陳凝觀2019年指控蔡衍明買下媒體替中共大外宣,以及收受中共不當資金來追求統一,被蔡衍明提告。87 旺中還對《金融時報》記者席佳琳(Kathrin Hille)提告,因為她報導國臺辦會直接指示旺中旗下媒體,而轉發席佳琳報導的《中央社》也被告,88 旺中集團最後撤回了這兩起告訴。89
  • 欲確保中國利益的企業:近年來,中國政府和/或親共網民(譯註:小粉紅)以在中國的商業利益為威脅,說服一些臺灣名人和企業自我審查。根據一項自由之家對臺灣記者進行的調查,13名受訪者中有 3 人表示,有些公司對於批判中國的臺灣媒體,會避免刊登廣告或撤廣告。90 網紅「館長」表示,在他2019年舉辦「反紅媒運動」後,大批廠商取消與他的合作,以免得罪中國市場。91 2019年有另一起網紅案件,臺灣YouTuber「波特王」因為與總統蔡英文合拍一支影片,一家中國新媒體公司試圖以解約威脅,禁止「波特王」稱蔡英文為「總統」,並要求他立刻刪除影片,他拒絕照做並自己主動解約。92  與中國有大量商業連結的臺商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中國2021年11月對遠東集團處以7,440萬美元的罰款後,遠東集團董事長寫了一篇文章附和中共宣傳,並聲明該公司「反對臺獨」,93 罰款表面上是因為違反中國的特定法規,但中國官媒形容這是對遠東集團過去捐款給民進黨的懲罰。94
  • 網路攻擊:臺灣經常遭受網路攻擊,尤其是來自中國的網路攻擊,媒體和記者也成為攻擊目標。臺灣網路安全部門(譯註:行政院資通安全處)2019 年表示,臺灣每月面臨約 3000 萬次技術攻擊,例如竄改網頁和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其中一半被認為來自中國。95 2019 年 9 月 29 日,《蘋果日報》臺灣版與香港版的應用程式和網站都遭到網路攻擊,96 這次攻擊發生在臺灣紀念反極權遊行和香港民主抗爭期間,可能與中國政府有關。一則2013年的報導指出,《蘋果日報》、《中央社》一直遭受中國駭客攻擊。97 替本報告對臺灣記者進行的調查中,有2位受訪者認為自己可能被駭客攻擊,因為收過手機登入異常的警告,98 13位受訪者中有 6人聽過有記者遭到網路攻擊,明顯是為了報復他們批評北京或報導中共敏感問題。美國國務院也證實,中國政府行為者有對臺灣記者的電腦和手機進行網路攻擊。99
  • 對流亡的香港運動者發動人身攻擊:本報告調查期間,臺灣發生了針對反中共人士的人身攻擊,其中一起案件與一名中國公民有關。2020年4月,香港書商暨勇於說真話的行動者林榮基在臺灣首都開設書店前幾天被潑紅漆,100 林榮基過去曾因出版嘲諷中共的書籍而被中國特務綁架,據稱還遭受虐待,101 該攻擊者聲稱不滿林榮基的想法和書店而潑漆,被臺灣法院判處3到4個月監禁。102 2020 年 10 月,一名中國公民雇了4名男子,攻擊臺北一家雇用香港流亡人士的民主派主題餐廳。103

控制內容傳遞的基礎設施

由於《兩岸條例》禁止中國公司擁有電信基礎設施,北京對臺灣內容傳遞基礎設施的控制相當有限,但與北京關係密切的中國科技公司在臺灣擁有愈來愈大的影響力。TikTok在2018年初正式進入臺灣,迅速成為下載量最大的短影片應用程式,到了 2020 年已是全臺下載量第4大的 iOS 應用程式。104 TikTok是中國社群媒體字節跳動的全球子公司,近年來TikTok在各國都出現刪除或淡化政治敏感內容(包括違反中國國內審查準則的內容)的案例,雖然該公司後來都表示已更正錯誤。105 2022年6月一份媒體報導洩露了TikTok會議內容,引起人們擔心字節跳動針對美國用戶的數據隱私聲明是假的,連帶質疑該公司其他的政策聲明。106

愛奇藝是一家總部在中國的串流媒體平臺,由於臺灣法規禁止中國投資串流媒體,愛奇藝現在被禁止在臺營運,但禁令生效之前,它在2019、2020年臺灣用戶的市占率皆排名第一。107 中國製造的行動裝置在臺灣沒有被廣泛使用,但仍擁有重要的市占率,臺灣市場市占率最大的中國製造商是 OPPO,2021年6月占手機銷量的 11.4%。108

臺灣政府已開始採取更正式的作法,排除有監控和審查紀錄的中國科技公司。臺灣政府禁用華為—一家與中共關係密切的中國公司,該公司在國內外建設5G電信網路以建立審查和監控系統,已受到美國部分制裁。109 2021年1月,中國監控公司大華、海康威視製造的設備,被臺灣政府機關禁止使用,110 即使有這些限制,仍有一些中國監控技術在臺灣出現,部分臺灣政治人物批評中國監控公司「洗產地」以逃避臺灣的管制。111

傳播中共媒體規範、策略或治理模式

雖然中共在臺灣的媒體足跡很廣,但受到明顯的政治限制,以免北京的媒體治理模式在臺灣被採用。執政的民進黨明確反對這類模式的仿效,即使在野的國民黨與中國政府關係較友好,它仍支持臺灣的自主自治。

相對地民營公司等非政府行為者更可能採納中共規範。例如,旺中集團壓制不利於北京的報導,對針對旺中與中共關係做出批判性報導的記者提告,並協助發布中共宣傳。旺中集團在中國的關係企業旺旺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直接從中國政府獲得大量補貼,112 再透過購買廣告和辦公設施,將這些資金轉移到在臺灣的旺中集團,此情況等於透過實際補貼親中媒體,造成媒體市場不平衡。113

在地韌性與因應

臺灣社會的所有成員—包括媒體、公民社會、法律制度、政黨和民營企業—都以某種方式回應了中共的影響。以下詳細介紹這5個領域所展現的優勢,以及值得注意的弱點或漏洞。

潛在的媒體韌性

  • 調查報導的能力和專門關注中國的報導:臺灣媒體整體上擁有調查報導的資源和技術。但這些資源因不同媒體類型而分配不均,許多電視臺、報紙和網站會利用「引誘式標題」來追求商業利益。114 有些臺灣媒體雖然受到經濟壓力影響,仍會針對中國政府試圖隱瞞的議題進行深入報導,例如新疆的人權狀況、香港的抗議活動、以及中共在臺灣的政治和媒體影響力,115 2019至2020年間《報導者》和《Readr》等網路新聞媒體發表了多篇關於中共全球大外宣的調查報導。116  臺灣媒體有駐點中國或專門報導中國的記者。《中央社》、《中國時報》、《聯合報》、TVBS 和《ETtoday》在中國都有駐地記者。117 不過針對中國政府政策的報導,部分取決於媒體的政治立場。比起記者被中國拒發簽證的《蘋果日報》和《自由時報》,《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等親國民黨或支持統一的媒體,通常更少發表批評中國的報導。118 且《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也有明顯不同,後者仍會報導臺灣人權運動家在中國被關押、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紀念日等事件。119
  • 公開抵制和拒絕加入合作協議:有些臺灣媒體已經努力抵制中共影響力。普遍被視為支持民進黨及其獨派盟友的《自由時報》,該報總編輯表示她拒絕了中國官員有關「合作項目」的提議,《自由時報》至今持續拒絕來自中國的廣告,包括法律允許的商業廣告。120 2019 年 6 月,《中國時報》記者廖肇祥為了抗議該報缺少特定議題的報導而辭職,他的公開辭職信批評《中國時報》用解僱來脅迫記者產出替中共宣傳的內容,並且呼籲大眾關注。121
  • 對於審查的「內部」和「日常」抵抗策略:根據2019年對149名臺灣記者的調查,他們有不同的策略來應對自我審查或中共相關的置入廣告。近50%受訪者表示他們曾訴諸「內部抵抗」,即向公司或主管溝通或投訴;13%受訪者表示採取過「外部抵抗」,意即他們曾參與公開請願或抗議來表達不同意見。此外,有些人選擇辭職以示抗議:36%選擇離開公司,13%選擇離開媒體行業。同時有多達 61% 受訪者訴諸「日常抵制」,亦即在其工作職權範圍之內進行抵制,例如陽奉陰違、刻意不作為、自行設法改正等。122
  • 媒體機構的新融資策略:談到如何發展新的融資策略,以緩解中共經常用以影響許多民主國家媒體部門的財務問題,臺灣媒體已經走在最前線。例如2015年成立的調查新聞網站《報導者》是由「報導者文化基金會」營運的非營利組織,其資金來自臺灣企業家及讀者的捐款。123 另一種模式是由「先驅媒體社會企業有限公司」營運的新聞資訊平臺《新頭殼》,股東是一群律師、醫生和知識分子,該公司收入仰賴發行小額股票、廣告,以及向入口網站販售新聞內容。124 此外還有獨立運作的公廣集團,其中的公視2020 年近50%收入仰賴公部門的委託案,通常來自文化部、立法院或其他公廣機構,另外40%為政府補貼,其餘來自捐贈和其他來源。125
  • 針對中共影響力的媒體培訓:臺灣的大學新聞課程,雖然有開設中國媒體、兩岸媒體和新聞倫理的科目,但很少有專門課程介紹中國政府影響外國媒體的狀況。然而,關注臺灣媒體獨立性、專業性的民間團體及非政府組織,已著手舉辦該主題的研討會或論壇。例如,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每年舉辦一次「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吸引來自中文使用國家的 70 至 80 名記者和新聞系學生參加,包括較具批判性的中國記者,126 該論壇主題涵蓋了中國媒體生態,如何在中國進行採訪報導等。127 另外,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臺灣事實查核中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每年舉辦一次「事實查核與調查報導工作坊」,2020年的主題是中國資訊戰。128

公民社會的因應

 

  • 善用在地的高度專業能力:臺灣的公民社會對於中國擁有高度的專業知識及認識,有許多專門研究中國媒體影響力的學者和公民團體,包括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中國效應主題研究小組,還有經濟民主連合。129 陸委會也定期諮詢民間專家學者,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議。130 臺灣有幾個公民團體致力捍衛新聞自由、提高媒體素養、追蹤假訊息及透過事實查核來打擊假新聞,它們大多仰賴私人捐款或志工的努力。131
    • 臺灣新聞記者協會在臺灣媒體界扮演組織、動員集體行動的角色,例如負責在國際記者聯盟組織一項決議,譴責聯合國排斥臺灣媒體的政策,以及其他共同行動。132
    • 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和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專業記者合作,改善臺灣媒體環境、提升新聞倫理、促進媒體素養教育,近期還致力識別假新聞和假訊息。133
    • g0v(零時政府)是一個草根式的公民社群,提供容易閱讀的訊息和容易使用的服務,鼓勵公民參與公共事務並影響政府。134
    • 臺灣民主實驗室與臺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IORG)兩個組織追蹤、監控中國的假訊息。135
    • 臺灣事實查核中心從2018年7月開始發布事實查核報告,136 2021年獲得Google捐款100 萬美元支持,也與 Facebook 合作。137 2020年初疫情爆發時,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與國際事實查核組織成立了#CoronaVirusFacts 聯盟,這是最大的跨境事實查核合作項目。138
    • 臺灣的其他事實查核機構,包括與 Facebook合作的MyGoPen、蘭姆酒吐司、Cofacts真的假的。139 另一個事實查核組織假新聞清潔劑,自 2018 年成立以來舉辦了 400 多場提升媒體識讀能力的工作坊。140 獨立媒體組織沃草致力為民眾提供促進公民參與的工具和內容,包括假訊息相關報導,製作如何辨識假訊息的手冊和影片。141

 

  • 媒體識讀訓練的發展與擴張:像IORG 這樣的民間團體已經舉辦了數十場媒體識讀工作坊,教導所有年齡層的民眾識別假新聞與訊息操作,以及運用事實查核平臺。142 從 2020 年 7 月到 2021 年 2 月,IORG 舉辦了 68 場工作坊,訓練國中生、高中生在內的1,700 名參與者,練習事實查核、查證媒體內容並討論假新聞。媒體識讀現在是教育部課綱的一部分,Google等國際公司已捐款給這些課程。143
  • 關於「反紅媒」意識的活動:公民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喚醒大眾認識中共的媒體影響力。臺灣使用「紅色媒體」一詞描述替北京利益宣傳的臺灣媒體。2019年6月,立委黃國昌與網紅「館長」陳之漢舉辦「拒絕紅色媒體 守護臺灣民主」遊行,抗議中國對臺灣媒體和輿論的滲透,以及大量臺灣媒體參與兩岸峰會。144 2019年這場後來被稱為「反紅媒運動」的遊行是仰賴群眾募資,成功動員了5萬人抗議,向政府施壓要求立法約束「紅色媒體」。145 該運動呼籲修訂《兩岸條例》(又被稱為「紅媒條款」),並引入《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這些法案在本報告撰寫時尚未通過。146

法律領域

  • 強大的法律保障:臺灣擁有獨立的司法,法院判決一般不受政治或其他不當干預。該國法律限制了媒體的外國所有權、147 政黨對廣播和電視公司的所有權、148 以及「濫訴」—一種類似為了嚇阻公眾參與而採取策略性訴訟 (SLAPPs) 的司法型態。149 雖然這種懲罰性誹謗案件很常見,而提出最多告訴的當事人也包括旺中集團及其董事長蔡衍明(詳見「審查與恐嚇」),但司法機關一再作出不利他們的裁決。2021年6月,臺北地方檢察署駁回蔡衍明針對3人在政論節目稱其推動的議程係為中共宣傳的提告,認為「被告人的觀點是有根據的,且事關公益可受公評」。150 2021年 9 月,臺灣高等法院駁回了蔡衍明另一起針對主播陳凝觀的誹謗訴訟。151 《中國時報》對前記者陳志東的誹謗訴訟也在2020年敗訴,當時法院裁定陳志東在部落格撰文批評該報「如同紅衛兵海報」屬於言論自由權。152
  • 關於假訊息、境外介入和媒體投資的新立法和草案:為了回應2018年大選後,臺灣對中共假訊息和影響力操作的認知增長,民進黨提出2項法案來規範介入臺灣的境外勢力。 2019 年 12 月通過《反滲透法》並於2020年1月總統大選前幾週生效,雖然國民黨嚴厲批評其為「綠色恐怖」(綠色為民進黨代表色)的示範,目標為恐嚇政治對手。153 根據該法,與選舉、公民投票、遊說和政治捐款有關的特定行為,若被發現是由「境外敵對勢力」指揮、資助或委託,將加重刑罰,在滲透源頭與在地代理人之間協調的中間人也會被納管,154 違者將面臨5年有期徒刑和 1,000 萬新臺幣(33萬4,000 美元)的罰款。政府指出中共統戰部的活動是制定此法的理由之一。155 該法通過後,親中網路媒體《大師鏈》就宣布停止在臺灣的營運,《大師鏈》據稱是第一家中國政府允許在中國設立辦公室的臺灣媒體。156  另一項《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也在 2019 年被提出,但在立法院內已被國民黨擋下,本文撰寫時尚未頒布實施。157 該法案受到美國、澳洲相似法律的啟發,著重要求外國勢力在臺灣進行特定活動的在地代理人,進行登記與揭露。同樣在2019年,臺灣立法院通過了7項針對假訊息活動的修法案,包括增加傳播假訊息的刑罰措施,雖然執行上可能會引發爭議。158 臺灣早有法律可對網路內容賦予責任,例如 1991 年的《社會秩序維護法》。159  還有立委提出要求臺灣媒體披露股東投資狀況的立法,藉此提高透明度並揭露任何與中共有關的投資。160 現有的《兩岸條例》和《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實際禁止中國公司在媒體和其他領域的投資,政府已經實施這2部法規。2020 年 9 月,經濟部命令中國搜尋引擎龍頭百度旗下的串流媒體愛奇藝、中國科技集團騰訊旗下的WeTV,關閉各自的臺灣版網站,因為根據上述2部法規,臺灣的網路串流媒體沒有開放中資進入。161 但臺灣用戶仍然可以造訪它們的中國版網站,此情況非常普遍。162
  • 監管機構的監督:臺灣的媒體監管機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獨立於政治領導層,自2018年底起發揮更積極的監督作用。163 針對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7條事實查核機制,NCC已向一些媒體機構處以警告,並對中天新聞臺、東森新聞臺、三立新聞臺、TVBS新聞臺等處以罰款。164 經過多年多次警告和罰款,NCC在2020年11月決定不續發親中電視頻道中天新聞臺的執照,該臺因此關閉。165 2019年7月及11月,NCC還針對中天新聞臺、中視、東森新聞和TVBS展開調查,因上述媒體被指控收受與中共有關的違法資金,替北京進行宣傳活動。166 2019年3月,NCC封鎖了由國臺辦直接管理的公司在臺灣註冊營運的網站(www.31t.tw)。167

政治領域

  • 跨黨派反對中共侵犯人權:臺灣的民主制度以及對中共人權侵害的譴責,獲得跨黨派支持。來自各黨的領導人和立委都曾發表聲明或公開發言,批評中國侵犯人權的行為和北京對香港的鎮壓。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親中的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表示,臺灣若要被中共的「一國兩制」模式統一,除非「Over My Dead Body(譯註:跨過我的屍體)」。168 被中國政府迫害的各種群體也受到廣泛支持,包括 1989 年天安門事件的倖存者,以及西藏人、維吾爾人和香港民主抗爭人士等宗教及少數民族,這種支持顯見於相關記者會、訴訟、電影放映會和其他公開活動。169
  • 民進黨關注北京影響力:臺灣的政治氛圍轉移至反對中國影響力,有助民進黨2016年取得執政權,此情況導致中共對臺灣政治干預的升高,但反而促使臺灣以更大的政治反作用力來回應。然而,此議題仍存在黨派分歧,民進黨針對中國影響力在臺灣的隱蔽、收買或脅迫,特別表達更多關注。總統蔡英文和其他民進黨官員多次就中共對媒體的干預發聲或制定法律。總統在2019年6月表示,反紅媒運動代表臺灣社會對中國滲透臺灣媒體的擔憂,並承諾行政團隊和立法機關正努力應對來自中國的假訊息。170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2021 年 5 月表示,國安單位正在努力對抗中國透過「認知作戰」破壞臺灣統治的企圖。171 臺灣國安局也透露握有一份「同路媒體」名單,即接受北京指揮的在地媒體,若有需要會考慮公佈名單。172
  • 針對中共媒體影響力的聽證會與因應:立法者已就中共媒體影響力的問題展開調查或舉行聽證會。2020 年10月,NCC召開聽證會審查了中天新聞臺的電視執照申請及其對國家安全的潛在影響。173 2019年10月,民進黨立委就2項法案舉行公聽會,向外部專家徵詢意見,包括《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立法與《兩岸條例》修法。174 立法院於 2019 年 11 月舉行《反滲透法》的公聽會,討論如何建立民主防禦機制來抵抗中共統戰部的活動。175 當中國官媒不當觸及政治性節目時,政府也有所應對。2020年東南衛視2名記者因「違法製作政治性節目」被臺灣驅逐出境,部分原因是在臺灣租借攝影棚,並邀請臺灣政治人物上政論節目討論時事。176 2022年4月陸委會宣布對廈門衛視的政論節目進行調查,以確認它們是否違反《兩岸條例》。177
  • 政府針對中共相關假訊息的因應:政府機構已建立追蹤假訊息的措施,例如法務部調查局的假訊息防制中心(譯註:現升格為資安工作站),該中心在2020年1月大選之前的2019年8月成立。 178 2020 年國安局擴大其網路安全部門,以涵蓋與境外勢力有關的假訊息。179 2019 年底政府制定了一項新戰略,通過「識假」、「破假」、「抑假」和「懲假」四個基本步驟來預防、應對假訊息。180 因此臺灣幾乎每個政府部門都有一個Facebook專頁,用於迅速打擊假訊息。根據政府的「222原則」,官員必須在2小時內澄清假訊息,搭配200字內文章和2張圖片,以便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且易於理解。181 政府還與訊息平臺 LINE 合作,將官方的假訊息澄清與平臺的即時查證機制「數位當責計畫」做連結。182

民營企業

  • 民營企業反應有限:臺灣的民營企業是抵抗中共影響力最弱的環節之一。中國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2020 年臺灣的出口金額有超過 40%目標是中國或香港,而進口金額也有22% 是來自中國或香港。183 然而,臺灣仍有反擊中國經濟脅迫的案例,中國政府2021年2月宣布禁止進口臺灣鳳梨後,社群媒體上發起一場名為#freedompineapple(譯註:自由鳳梨)的活動,184 並迅速獲得臺灣消費者響應,國內的鳳梨訂單在4天之內就超過銷往中國1年的量,網友還利用hashtag在網路上分享食譜。185
  • 社群媒體平臺對假訊息的因應:國際社群媒體公司積極回應中共對臺灣的假訊息活動。2020年3月Facebook的母公司 Meta 刪除了 60 個由中國用戶控制的帳戶,這些帳戶在臺灣散佈COVID-19相關假訊息,並批評臺灣政府的防疫。186 雖然這些帳戶與中國政府沒有直接聯繫,但它們散播親中言論。到了隔年年底,Meta宣布已刪除近600個Facebook帳戶及80個Instagram帳戶,這些帳戶與中國政府有關聯,且以臺灣、美國和英國用戶為攻擊目標。187

Meta 還對臺灣的內容農場採取行動。2019年10至12月期間,該公司關閉了密訊、KKnews和讚新聞等數百個臺灣內容農場粉專。188 但它們仍持續出現,因此 Facebook 在2020年10月調整演算法,降低內容農場在搜索結果的排名,並把來自內容農場的資訊排除在動態消息之外。189 Facebook曾投入資源成立選舉監測中心,就是所謂的「戰情室」,負責打擊與臺灣2020年1月總統大選有關的假訊息,它們在同年稍後發表一份題為「捍衛臺灣選舉公正性」的報告以記錄本次經驗。190 「戰情室」被認為是成功的,有助於防止中共宣傳影響選舉結果。191 為了解決全球假訊息問題、減少假新聞影響,WhatsApp 從 2019 年 1 月開始限制用戶轉發訊息的頻率,導致全球「高度轉發」的訊息減少 70%。192 即使採取了這些臺灣特定或全球性的行動,人們仍然擔心平臺會拒絕提高透明度和加強監管的措施。193

弱點

雖然臺灣對於中共影響及干預媒體的整體反應強而有力,自由之家仍須指出一些漏洞。

  • 處理申訴的媒體自律機構功能不足:臺灣有一個獨立的媒體自律機構—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透過調查和聽證來處理對媒體的申訴。雖然它擁有聲譽也很努力,但委員會的權力很有限,每年收到的申訴案件也不多,而且它沒有足夠權限要求媒體更正補救。194 針對與外國官媒接觸的倫理標準或適當作法,新聞評議委員會並無發布任何指引。
  • 缺乏對於跨媒體所有權及透明度的立法規範:儘管2012至2013年反媒體壟斷運動激發一定程度的政治能量,但禁止壟斷和限制不同形式媒體的跨媒體所有權法案,至今仍卡在立法院。195 撰寫本報告時,《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仍在草案階段,《反滲透法》則被擔心執行不力。
  • 政黨對中共影響力的意見分歧:在野的國民黨人士,普遍支持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他們譴責蔡總統和民進黨為了應對中共干預臺灣媒體和民主所做的努力。196 親國民黨或支持統一的媒體通常較少刊登批評中國的報導。國民黨反對《反滲透法》等措施,警告這些措施可能會被政治化使用、侵犯基本權。197 國民黨領導層也譴責NCC決定不予中天新聞臺換照,認為這違反言論自由保障,是民進黨企圖打壓政治對手。198
  • 缺乏對廣告施壓加以抵抗的企業:雖然已知《蘋果日報》和《自由時報》等敢言媒體不太可能從中國官方關聯企業獲得廣告資金,但仍少有關於企業拒絕接受中共相關廣告資金的研究。根據2021年底為自由之家進行的調查,13名受訪的臺灣記者中,沒有人能指出任何臺灣企業會避免去投資或下廣告給親中媒體。199

影響和輿論

中國媒體影響力對於臺灣的整體影響是有限的,部分原因是臺灣社會有許多部門作出反應,對於相關議題也有廣泛認識。臺灣已有嚴格法律規範中國投資國內媒體,即使這些限制沒有完全阻擋掉中共形塑媒體面貌的努力。在臺灣,中國媒體和親中的臺灣媒體的可信度很低,而近年公民社會帶動的努力也把中共操縱新聞內容的手段策略加以揭露。臺灣強大的公民社會,以及廣為人知的記者辭職事件,對於提升大眾認識中共影響力操作以及推動應對措施,有很大的貢獻。中共訴諸強硬手段推展宣傳、假訊息和審查,不但疏離臺灣新聞受眾,還引起大眾更加關注被操縱的內容。臺灣政府的反制措施被廣為接受,例如事實查核報告和應對假訊息的「222原則」,2021年3月一項民調顯示,約 70% 的臺灣人認為事實查核可以削弱假新聞的影響。200

中共的影響力舉措加上對香港的鎮壓,讓臺灣人對於中國政府及其統一大夢的態度,與中共的目標相去甚遠,反而促使許多臺灣民眾傾向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民調顯示,反對北京「一國兩制」統一方案的臺灣人,從2019年1月75.4%成長至2021年11月85.6%。201 另一項年度調查顯示,視中國政府為朋友的臺灣人正在減少,視中國政府為敵人的臺灣人愈來愈多。202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0 年 6 月一項民調,比起中國(52%),臺灣受訪者更支持與美國(85%)加強經濟接觸。203 在俄烏戰爭爆發,以及臺灣被類比為可能被中國入侵之後,2022年4月一項民調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傾向支持臺灣獨立。204

中共在臺灣的假訊息活動,也讓大眾更加意識到資訊操作和「紅色媒體」帶來的威脅。中央研究院中國效應主題研究小組2021年的民調顯示,有71.4%臺灣受訪者同意「如果新聞媒體被中國政府用來進行政治宣傳,臺灣政府應該對它們加以管制」,另有72.1%受訪者同意將社群媒體納管。205

然而,中共對臺灣的假訊息變得更精緻、更不可預測。雖然民調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不相信流入臺灣媒體的假訊息,它仍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問題變得複雜,也增加某些訊息是真是假的不確定性。例如2019年9月一項民調,對於蔡英文在倫敦經濟學院的博士論文是否存在真實性問題,有24.6%和25.7%受訪者分別回答「是」與「不知道/沒意見」。這項錯誤論述在2019年被中共相關行為者放大,獲得足夠的牽引力去左右輿論。206 2020 年一項民調中,仍有37%受訪者持續認為蔡英文的博士學位是「假的」或「沒意見」。207

未來趨勢

以下是中國媒體影響力在臺灣的可能發展,未來幾年應密切關注。

  • 在地網紅包裝中共敘事:中國政府可能會動員更多在地協力者,在網路上展開宣傳和假訊息活動。一些有影響力的人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利用,因為中共逐漸了解到直接來自北京的敘事幾乎沒有吸引力,所以利用多重代理人掩蓋這些活動的來源。中共相關行為者可以制定更複雜的策略鎖定臺灣受眾,利用社群媒體帳戶的大數據分析,以了解臺灣人的偏好、興趣和意識形態傾向。
  • 干預選舉和分化輿論:即使臺灣社會對中共的媒體操縱有很高的認知,但中共干預臺灣民主選舉的企圖不太可能減弱,在地方及全國選舉投票即將舉行之前,可以預期中共會有大量的媒體操縱。北京可能會把握2024年1月的總統大選機會(屆時蔡英文因任期限制而不會再參選),透過假訊息和其他手段進一步分化輿論。
  • 落實中共影響力相關法律:臺灣長久以來實施的法律很重要,例如《兩岸條例》禁止中共相關宣傳和直接投資媒體,但北京已成功透過代理人和在地協力者接觸臺灣新聞受眾。如何在不侵犯新聞自由或言論自由的情況下規範這類活動,為政府帶來挑戰。針對外國干預制定新法或修改舊法,可望加強透明化機制,包括對投資臺灣企業的股東,以及外國代理人在臺灣的運作,進行更深入的審查。這些法案一旦上路實施,能否在對抗中共影響的同時保護基本權利和多元政治觀點,仍有待觀察。有人擔心《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及其他草案若通過,可能會對個人或媒體宣傳親中候選人及政策的自由造成寒蟬效應、對臺商投資經營臺灣媒體的權利構成限制、將臺灣媒體業者貼上中共協力者的標籤、乃至扼殺言論自由。
  • 加強保護獨立和多元的媒體:臺灣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來確保獨立和多元媒體的存在及其永續性,例如資助獨立基金來支持獨立和多元的新聞媒體。政府還可以在傳統媒體與網路或社群媒體之間,建立合理的分潤機制,以利傳統媒體的長期發展和多元化,解決訊息市場的扭曲和不平等,並確保跨媒體和跨平臺的良性競爭。此外,應該提供更多專用資金推廣有關媒體識讀的公共教育及意識,尤其要加強對於非新聞媒體(例如為了中國市場或經濟利益而助長中共敘事的名人和網紅)的認識。

On Taiwan

See all data, scores & information on this country or territory.

See More
  • Global Freedom Score

    94 100 free
  • Internet Freedom Score

    79 100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