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快報:豬年預測、新審查規則、箝制推特(Issue 132, Traditional Chinese)
本期內容:豬年之審查與監控,中國對華為的維護,推特打壓,以及北京在紐西蘭、泰國和尚比亞的影響力。
本期標題
新聞報導:
- 官方出台新規則和強制手段,以加強網路審查
- 採用低技術打壓來控制現代通訊
- 北京強烈維護華為,引發外界對華為公司獨立性的質疑
- 香港:對中國監控、威脅學術界和新聞記者的擔憂增加
- 中國之外:紐西蘭報紙,學術自由,泰國抓人,非洲技術
本期分析:中國信息管控 豬年五大預測
跡象表明,當局措施加強,而成效減弱。
作者:薩拉·庫克 (Sarah Cook)
對想得到未經審查信息的中國新聞讀者來說,剛剛過去的中國傳統農曆狗年是相當悲慘的一年。習近平主席和當權的中共出重拳,控制威脅到經濟的報導、封鎖或關閉高人氣的社交媒體應用軟體,並減少那些翻過所謂「網路長城防火牆 」的通道。
2月5日開始的豬年,類似情形可能會有更多,但是隨著世界日益意識到北京以外宣為先導的對外國讀者的種種行動,這也可能在海外觸發一些顯著的抵抗行動。以下是今年有可能影響中國資訊管控策略的五大動向:
1. 在多敏感日的一年的新打壓:豬年將充滿政治敏感日:三月份是達賴喇嘛從西藏流亡60週年、影響深遠的「五四」學生運動100週年、6月4日天安門廣場鎮壓「六四」民主抗議人士30週年、七月初鎮壓新疆和平請願者和加強限制10週年、七月下旬將是鎮壓法輪功信仰者20週年,和十月份是中共統治70週年。
2019年可能的任何異議表達格外嚴厲。1月3日,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CAC)宣布發動一輪新攻勢,以防範網路「負面和有害信息」,雖何為此類信息之定義還很模糊。此攻勢將持續六個月,百度和搜狐已接到指令,要求本月暫停其新聞服務一週, 為「清理有害信息」。隨著各種紀念日的到來,Weiboscope等監測網站將會追蹤網路審查高峰、局域網路關閉和旅行限制將會影響到西藏和新疆等地區。那些有名的民主人士、草根維權人士和一般法輪功、西藏佛教和維吾爾穆斯林信仰者,則會被抓捕或強行「放假」。若說鑑往可以知來,至少一些紀念年祭出的打壓措施和強加的判刑將會延續遠遠超過紀念年本身。
2. 第一起利用iCloud資料的抓捕:2017年網絡安全法規定,外國(在華)公司必須將用戶的雲數據儲存在位於中國境內的服務器上。為配合此要求,蘋果去年1月宣布,其iCloud數據將會轉存到一家名為「雲上貴州大數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GCBD)」的服務器上,該公司屬於貴州省政府。如今,蘋果和GCBD都可獲得 iCloud數據,包括照片和其它內容。
由於中國當局越來越常利用從微信、QQ、推特和Skype等平台獲得的個人通信或資訊,對發表平和的政治和宗教言論的人拘捕或定罪,用不了多久,那些有本地(中國)數據中心的外國公司就將成為政治性抓捕的同謀共犯。蘋果已經證實其願服從中共政府的要求,雖該要求違背基本自由,但蘋果從其在中國的網路商店上刪去幾百個用來繞過審查或可上外國新聞網站的應用軟體。
值得觀察的其它公司有如設在美國的筆記應用軟體Evernote以及各種區塊鏈平台。去年,Evernote將其用戶數據轉移到了「騰訊雲」服務上。下月起,這些區塊鏈將被要求採用實名註冊、監控內容和存儲用戶數據。
3. 對財經新聞的更多審查:去年,適逢中美貿易戰和國內的增長放慢,中國審查部門加強了對財經新聞的控制。宣傳和審查部門通過吊銷門戶網站的財經新聞頻道、頒布常規指令要求編輯小心管理報導,以及提供每月在財經新聞平台記者的意識形態培訓等種種手段積極干預封鎖對中國經濟形勢的負面報導。
今年,審查機構已經告訴媒體不報導有關科技部門裁員的信息,並限制一位著名經濟學家發表的演講在網上流傳。他說政府在2018年對經濟判斷存在很大誤區。隨著經濟放緩加劇,其影響正擴散到更廣泛的領域中,可以預期當局將加緊對新聞的控制,並努力防止 - 甚至起訴 - 負面財務數據和分析的洩漏。
4. 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更大範圍的管制人們的日常生活:每週報導中都有關於中國當局出台種種新措施,以期利用臉部辨識或其它人工智慧技術,來協助其監視和控制公民的行為。較為溫和的措施如用來發現和懲罰隨意穿越馬路者、限制非法分租公共房屋者、鼓勵在大眾運輸上有良好行為者或改善學生出席率。然而即便是這些方面,也有相當多對隱私的限制,可能的虛假正面典型,以及大量的潛在濫用行為。在其它方面,類似技術正在被用在有明顯打壓目的的事情上,譬如在微信上審查政治敏感圖片,或在新疆用來辨認需強制「再教育」的潛在目標。
以上案例,大部分尚處於試驗性階段,或僅限在某些地區。但是當這些用來控制社會和政治的先進系統一旦成熟,隨著政府推進其用來評估所有公民的行為紀錄,並要其承擔後果的國家「社會信用系統」計劃,所有人不久都將身處於令人恐懼的中央監控之下似乎很明確。
5. 加強反抗北京在海外的影響力:過去兩年,一連串的國際社會越來越意識到中共政府增強其海外影響力的運作所帶來的威脅。民主國家的決策者和公民社會推手已行動起來,更加仔細審視北京方面的媒體參與和投資行為。
在美國,司法部已敦促新華社和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按照「外國代理人登記法案」進行登記, 關閉在法案實施方面的一個重要漏洞。在加納,當地的獨立播出人協會對於一項可能與一家中國公司建該國數位電視基礎設施的協議提出關切。 英國的媒體監管單位在接到投訴央視參與錄製和播放拘留者,包括活動人士和記者,「被認罪」的影片後,正在重新審核它的執照。許多國家,從澳洲、日本到挪威,都限制或正重新考慮中國公司華為在當前或未來的電信業基礎設施項目中的參與情況。
中國領導人將繼續他們野心勃勃的、有時隱密或強制性的作法,來影響外國的媒體和資訊環境,但是,中國的國營媒體、電信公司甚至外交人員,在民主體制下,如今會更有可能遇到法律和其它方面的阻遏。
無論如何,中共的資訊控制手段在未來的一年,在技術上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精密成熟,可預期習近平政府將無所不用其極來推行它。由於該政權過去所犯一連串的罪行及2019年各種紀念日可能引發的抗議,由於放慢的經濟造成的對一個非民選政府的政權合法性危機,由於甚至是最小的公眾憤怒的表達都會在線上線下形成滾雪球效應,該政權堅信此舉之必要性正顯示了其深深的不安全感。審查、宣傳和監控對此政權看來似乎必不可少,但是這些措施再多,也是防不勝防。當局的控制會日益加緊,是因為什麼辦法都從來沒有完全成功過。儘管政府的各種資訊控制手段很可能會在豬年增多加大,但離真正奏效,還差得很遠。
薩拉∙庫克(Sarah Cook)是自由之家東亞資深研究分析員,《中國媒體快報》負責人。本文已於2019年1月24日發表於《外交政策》。
當局出台新法規和強制措施以加強網路審查
中國數位審查規模的新證據在過去一個月大量增加。據北京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12月25日的一則聲明,約1萬1千「自媒體」帳戶最近已因傳播有害信息被關閉。一則紐約時報1月2日就「審查工廠」的報導指出,用來確定和刪除有問題內容的低工資合約工人數量大幅增長,其中一個機構將其內容監控團隊的人數從2016年的200人擴增至今天的4000人。據1月7日的Technote報導,搜素引擎和門戶網站百度2018年刪除了500億條「有害」信息,比去年增刪了45億條,那相當於平均每秒鐘攔截1500條信息。
國家機關和技術公司還參與了大規模的收集和分析個人數據,以及操控網路討論。1月9日,騰訊發佈一則關於其微信平台的分析報告,報告中列出了其用戶的使用和對話習慣。譬如,一天中什麼時候老年用戶喜歡和他們的孩子對話。微信用戶就公司監控他們的私人對話到了何種程度表達了他們的擔心。同時,各種「寒冬(Bitter Winter)」得到的縣一級的文件表明,中共計劃擴充和職業化評論「部隊」,試圖引導國內外的網路民意走向。
即使有了這般對審查、監控和「民意指導」系統的擴張,當局還在繼續公佈新的攻勢和規則,以填補任何仍存的漏洞。過去一個月,此類新措施包括:
- 「清除有害信息特別行動」: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CAC)1月4日宣布,2019年1月至6與間,將開展特別行動,旨在「清理網絡生態」。此四步行動將針對所有網站、手機應用軟體、論壇、通訊工具、影片流媒體平台,以及其它各種內容服務,目標是清除大範圍的「負面」內容和「有害」信息。
- 短影片規則:1月9日,行業集團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佈新規則,增加審查和加強在高人氣的短影片共享平台的內容審核。這些規則包括100項非常詳細的違禁內容種類(由「中國法律翻譯」翻譯),綜合起來,包涵了極其廣泛的內容,包括許多種形式的幽默和諷刺。這些規則還要求每天針對1000個上傳的短影片,必須有至少一位人工審查員。1月10日,《京報(Jing Daily)》分析了這些規則對奢侈品牌的市場營銷可能帶來的潛在負面效應,指出一些常見的廣告行為可能因觸及限制「腐化墮落」內容或浪漫互動的條款而犯規。
- 區塊鏈法規:繼10月發佈的草案,1月0日,CAC宣布其將於2月份開始要求區塊鏈平台審查內容,確認用戶的真實身分,並准許當局獲取其存儲的數據。中國網民已用區塊鏈系統來保存和流通涉及敏感話題如大學校園性侵犯的信息,這些信息在常用的社交媒體平台如微信和微博上已被審查。
採用低技術打壓來控制現代通訊
近幾個月,中國安全部門看起來開始擴展他們在網路管理上的影響力,導致大範圍的司法和不受法律制約的懲罰, 強加於尋找獲取或分享未被過濾審查信息的維權人士和普通中國用戶。 這個現象的三個主要方面值得注意:
- 打壓推特和VPN用戶: 由於政府嚴密控制國內社交媒體平台,數以百萬計的機智的維權人士和政權異見者開始依靠美國的微博服務推特來自由表達意見並分享資訊。雖然推特正式在中國被封,但這些用戶通過繞行工具和虛擬私人網路(VPNs)依然可以上推特。作為接近2018年底的一輪新攻勢,國家安全部門在全國範圍內忙於施壓推特用戶,令其刪掉推特或退出該平台;其他用戶已爆出他們的帳戶被駭,貼文被刪。據《華盛頓郵報》1月4日報導,當局現在視封堵精英網路用戶上推特為當務之急。攻勢已持續到一月,數百或可能數以千計的用戶經受了騷擾、拘禁和審問。越來越多提供翻牆工具者已被指控有罪,冠以如「安裝和使用非法途徑上國際網路」,這在過去曾是被普遍容忍的。觀察者注意到雙重標準,官方媒體和其員工仍可高度活躍於推特和其他被封平台。在現下持續的網路管制中,在中國的用戶以非中國的電子信箱帳戶或電話號碼安裝推特帳戶,可能更為安全。
- 利用節假日判決維權人士:中共長期以來一直選取聖誕節前後的節假日判決廣受關注的維權人士和新聞記者,因為那時很多中國觀察家和外國記者都在度假。12月25日,南京公民記者孫林,因供稿海外新聞博訊網被判四年,冠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12月28日,中國民間「權利運動」網站負責人、「翻牆網」執行主編甄江華被以同樣罪名判刑兩年,之前被關押六月。也是在12月28日,「民生觀察」網站編輯丁靈傑被判20月,因分享諷刺習近平的影片被控「尋釁滋事罪」 。12月26日,王全彰在天津被審,他自2015年7月當局集體打壓人權律師和人權活動家行動被捕後,一直被關押。迫害持續到新年,網路異見人士和六四天網創辦人黃琦於1月14日在四川被判洩露國家機密罪,尚無判決書公佈,並且據「中國數字時代」網站洩漏轉發的審查指示,有關黃琦案,未經安排,所有媒體一律不報不轉不評。同一天,上海異見人士季孝龍在呼籲民眾在當地公共廁所寫「打倒共產黨」被判刑三年半,被控「尋釁滋事」。
- 公民因傳播宗教遭打壓的資訊而被懲罰:信仰自由是中國媒體網路被審查最嚴重的話題之一,近期幾件案例表明,信仰者和公民記者因幫助傳播宗教被迫害信息持續被捕、被關入獄和被消失。幾十位《寒冬》網站記者因拍攝採集中共迫害宗教自由、侵犯人權被捕。自2018年8月官方將該網站列為「境外敵對網站」。11月4日,獲獎攝影記者盧廣在新疆消失,那裏穆斯林維吾爾族人面臨嚴峻打壓。盧廣妻子12月11日確認,他已被捕。保護記者委員會列出11位在2018年被關押的記者名單, 以及12月仍在監獄的十位記者,其中九位是維吾爾人。另外,被禁的法輪功修煉團體的兩位法輪功學員楊月亮和劉文婷,因安裝衛星能接收海外不受審查的包括宗教迫害方面的新聞報導,在十月被判刑三年半和兩年半。並且在1月14日,至少六位藏人因在微信上分享政治敏感資訊被逮捕。
另一版本的文章已於2019年1月30日發表於《風傳媒》。
北京強烈維護華為 引發外界對華為公司獨立性的質疑
自加拿大應美國政府要求於2018年12月逮捕中國電信大廠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以來,渥太華與北京之間的關係一直非常緊張。中國當局明顯報復,以各種指控逮捕了幾名加拿大人,並判處一名加拿大人因販毒死刑。 他們還仔細審查國內媒體對此爭議的報導。 北京方面的強烈反應增強了國際社會對華為關注,認為華為表面上是一家私人公司、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並在國外運作時可能會幫助間諜活動。
在孟晚舟被捕後,中共除了高調逮捕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凯(Michael Kovrig)和商人邁克•斯巴文爾(Michael Spavor)外,據報導至少有11名加拿大人在中國被拘留。 另一名加拿大人謝倫伯格(Robert Lloyd Schellenberg)於1月14日在他上訴後被可疑地迅速重新審判為死刑。他因毒品走私罪在2018年11月20日被判處15年徒刑。大連法院指出,原判過於寬鬆;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批評中國「任意行事」。在他的部落格中,中國法律專家唐納德•克拉克(Donald Clarke)將中國的行為描述為「人質外交」,並在另一篇文章中指出,法院僅花了一個小時宣佈之前用32個月才判決謝倫伯格的案件,認為前後反差「看起來不太好。」China Change網站的一篇文章翻譯了中國律師和法律學者關於前所未有的性質和對謝倫伯格案「神秘匆忙」的評論。
據報導,這些令人不安的舉動,隨著俄羅斯最近因涉嫌間諜指控逮捕了一名美國人,迅速促使外國的中國觀察家、記者和學者重新考慮旅行計劃和通信安排。加州大學警告學生和教職員在訪問中國期間不要使用微信、WhatsApp和類似的短信應用程式,引證可能存在的政府監控。
同時,中國當局已介入管理相關新聞內容。「中國數字時代」網站已經轉發了幾個被洩露的審查通知:12月8日 指示禁止報導拘留孟晚舟;12月9日指示針對中國參與5G移動技術開發報導,華為已試圖在海外市場安裝該技術;以及1月14日指示要求媒體遵守在波蘭被捕華為銷售總監間諜指控的官方聲明。
在1月15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罕見的接受國際媒體採訪中, 試圖肯定該公司的獨立性,但中國政府明顯的報復行為加強了國際對該技術大公司與該政權密切合作的質疑。出於對國家安全的關注,包括日本、澳洲和紐西蘭在內的幾個民主國家此前已採取措施阻止華為提供5G移動技術,且12月26日英國電信確認已從他們的應急服務網絡中移除了華為設備。 (此前曾表示將把華為硬件從其3G和4G網絡的核心轉出。)1月9日的一份報告指出,挪威現在也在考慮將華為排除在其5G網路建設計劃之外。《華爾街日報》1月10日報導,美國商務部示意不會續簽華為矽谷子公司Futurewei Technologies的出口許可證。
香港:對中國監視、威脅學術界和記者的擔憂在增加
12月和1月發生的幾起事件引發了長期以來對北京利用監視恐嚇打擊半自治香港異見的擔憂。在澳洲和中國之間緊張局勢加劇的一年之後,因批評中共對新疆、西藏和香港打壓知名的悉尼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中國研究講師凱大熊(Kevin Carrico)據稱在他為期一周的香港旅行之時被中國官方媒體人士跟蹤。 他後來上了12月17日親北京的香港《文匯報》的頭版報導,稱他「秘密來港」,並與獨立運動人士有密切聯繫。
1月7日《華爾街日報》調查中國和馬來西亞達成的協議揭露出,中國警方已提出監視在香港工作的該報工作人員,為此簽訂同東南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合約。香港當局否認了這一點,並指出根據現行法律,這將是非法的。人權觀察組織的瑪雅•王(Maya Wang)將對駐地香港的記者的監視與最近中共當局在香港的非法綁架的趨勢聯繫起來。在2017年7月習近平訪問該地區期間以及之後,疑為中國的情報人員的人也被指控監控或恐嚇香港的政治活動家、非政府組織工作人員和學者。
中國之外:紐西蘭報紙、學術自由、泰國逮捕和非洲科技
- 《新西蘭先驅報》中文版刪去敏感內容:1月14日,新聞網站Stuff報導,2016年發行的奧克蘭《新西蘭先驅報》的中文版會編輯來自原本英文版日報中的文章,省略會冒犯中國政府觀點。例子包括關於中共迫害法輪功學員的文章註釋說明,以及中國研究學者安-瑪麗•布萊迪 (Anne-Marie Brady)對北京在紐西蘭的政治影響的研究和她因工作而面臨的威脅。該報明顯的自我審查是影響海外中文出版的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 2016年PEN美國報告發現,與英文原版相比,國際新聞機構在中文網站上的自我審查報導往往更為主動。中文版也傾向於更多地關注經濟、商業和生活方式的故事,而不是政治。一些可能的敏感文章只出現在英文網站上。
- 學術期刊審查:12月下旬出現報導,英國學術出版商「泰勒和弗朗西斯(Taylor and Francis)」應北京的要求,已經從9月開始在向中國提供的讀物中撤出了80多種期刊,因為進口機構發現某些期刊有「不適當」的內容。 在被撤回的出版物中有《亞洲研究評論》,其中包括六篇中國審查員認為「令人反感」的文章。澳洲亞洲研究協會執行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稱,「泰勒和弗朗西斯」不願指明是哪些文章有問題,並聲稱這些資訊「具有商業敏感性」。出版商可能是擔心會出現類似2017年年劍橋大學出版社事件一樣的強烈反對,因而持謹慎態度。當時,劍橋大學出版社拒絕中國用戶訪問315篇《中國季刊(China Quarterly)》的文章。 由於學者們的強烈抗議,幾天後改變決定,重新刊出被刪除的文章。
- 美國關閉孔子學院:在過去的三個月里,美國幾所大學已經關閉或宣佈意願關閉孔子學院-由中國政府資助的中文教育中心。關閉的學院中有麻州大學的孔子學院和北卡州立大學,兩所都主辦了12年。北卡孔子學院是其附屬的州立小學和中學孔子教室的中心;12月31日,南佛羅里達大學默默地關閉其孔子學院;12月18日,當地媒體報導羅德島大學將關閉合作的孔子學院;12月10日,新消息說,密西根大學同孔子學院在2019年中簽約到期後,將不再續約。據Inside Higher-Ed雜誌的伊麗莎白•雷登(Elizabeth Redden)說,近過去一年,至少10所大學已經宣佈關閉孔子學院。大學行政機構宣佈關閉有各種不同原因,包括學生報名少和重新組建亞洲項目,但很多也都承認國會議員和美國情報機構提出關注,以及跟據2018年8月通過的《國防授權法》規定,有失去美國聯邦中文教學經費的可能。孔子學院一直存在爭議,緣於其對學術自由的負面影響的佐證,以及持續增加的關於國家安全含義的關注。
- 電台廣播者在泰國被捕:11月22日,泰國警方拘留了台灣籍商人的蔣永新,據報導這是屈從於中國政府的壓力而為。蔣永新協助「希望之聲」廣播網租了一間民房,用來發射短波電台信號到中國。「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是由法輪功信仰團體的修煉者創辦的一家位於美國的非營利中文廣播電台,目前法輪功在中國被禁。其節目包括未經審查的新聞、對在中國發生的宗教迫害和人權侵犯的報導、回顧傳統中國文化,以及強有力的政治問題辯論秀。據「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總裁曾勇(Allen Zeng) ,泰國警方利用其泰語的不通,通過欺騙的手法,讓他簽署了一份類似保證書的文件,儘管尚不知他是否如被指控般違法,泰國電信商業法應該針對此案(有所保護)。蔣永新在交保釋金後被釋放,但檢方已正式起訴他,而且定於2月12日上庭。他面對最高被監禁5年。北京施壓亞洲各國政府取締希望之聲的播出,這已非首次。2011年,越南的兩位男士因為播出內容到中國,印尼當局試圖關閉希望之聲的附屬電台 –Radio Era-baru,該電台向東南亞的當地華人社區播送節目。
- 中國在非洲的科技公司:作為習近平政府「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份,一些中國技術和電訊公司擴展了它們在非洲國家的業務,旨在透過投資基礎設施增加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一份1月10日的《彭博經濟週刊》的報導透視了中國在金融和建設相關項目,包括網路監控攝像頭和其它可以威脅民主和人權的系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其它的觀察人士已經對與中國簽署開發合約所導致的高債務水平發出預警。在有此項目的尚比亞,當局為其對中國技術的依賴進行辯解,否認他們正在向北京的威權政治模型過渡。然而,有報導說尚比亞的通信部長倡導中國模式的網路管理,該文引述一位尚比亞活動家的文章,其中談到「人們自由表達 –自由思想,自由言論 –與日俱減」。在自由之家《2018年網路自由報告》中,尚比亞被評為「部分自由」。
重點反制:谷歌擱置「蜻蜓計劃」
2018年8月,據Intercept網站報導,谷歌在秘密準備推出一個在中國接受審查的搜尋引擎。隨後揭示出來的是,該計劃中的應用平台,即「蜻蜓計劃」,不但會將禁止語彙列入黑名單,而且會將搜尋者的用戶電話號碼和搜尋行為聯繫起來,潛在幫助中國的國家監控。12月17日,Intercept網站報導,谷歌已「有效停止」了該計劃,將相關工程師轉移到其它國家了。對於這家科技巨頭來說,這種轉變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顯然他們原本有意在2019年初推出此新產品。谷歌為此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大範圍各方人士的批評,包括人權組織、國會議員、頂級投資人乃至美國副總統彭斯 。
但是起關鍵作用的是谷歌員工自己。他們在內部提起投訴,並以辭職來抗議,或將相關的文件和資訊透露給媒體,特別是透露給了Intercept網站的瑞安•加萊哥(Ryan Gallagher)。甚至在谷歌及其母公司阿爾法貝特(Alphabet)的高官和繼續維護該計劃或迴避問題之時,他們的員工仍然指出「蜻蜓計劃」的開發有悖於谷歌自己的政策。該計劃在秘密中開發,與法務、隱私和安全問題相關的人員都不知情。最後關鍵一擊似來自「蜻蜓計劃」項目的工程師,他們使用中國用戶查詢的真實數據資料時發現問題。這些資料來自谷歌在中國的子網站265.com。這項安排一直瞞著隱私團隊,這是一「對公司原則的嚴重違背」。儘管此計劃目前看似已被擱置,批評人士繼續呼籲谷歌高層,要他們確認這一擱置是永久性的。
未來看點
農曆新年審查:隨著中國人舉家團聚慶祝農曆中國新年,及伴隨此而來的長假,審查者仍然很忙。過去這些年,審查者的一個重點盯蹤對象是人們對中央電視台年度「春晚」的吐槽。下月,我們可以關注與春晚相關的刪帖和禁詞,如民工失業、交通運輸問題,以及人們對仍被關押在中國監獄的政治和宗教良心犯的節日祝福。
網路「清理」運動的影響:接下來的六個月,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CAC),地方當局和中國的技術公司將實施互聯網信息辦公室1月4日宣佈的最新特別行動,去清除所謂「有害信息」。觀察哪些類型的新內容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哪些新的審查手段出台、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如何被用在此行動中,以及哪些案例是安全部門要進行懲罰性干預的。
美國新法案對西藏的影響:12月19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西藏旅行對等法》,該法案在國會參眾兩院均以壓到多數通過。該法案旨在尋求解決對進入西藏的重要限制,特別是針對外國記者、人權調查員和外交人員的限制。該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對中國官員允許美國人進入西藏地區的程度予以說明,並對相關負責施加限制的中方官員對等限制他們獲得美國簽證。該法案的支持者希望它能刺激當地官員改善進出自由。隨著法案進入實施,關注國務院三月份將提交國會的報告,那些可能被視為是給到訪西藏的外國人施加限制的中國官員名單,以及該新法案確實提高透明度並推動中國官員放鬆管制的跡象。
行動起來!
- 訂閱《中國媒體快報》:每月直送電子郵箱,獲取《中國媒體快報》最新資訊,最深入分析。免費發送!點擊這裡或發送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分享《中國媒體快報》:幫助朋友和同事更好的理解中國不斷變化的媒體和言論審查狀況。
- 獲取未經審查的消息內容:請點擊這裡或這裡,找到比較流行翻牆工具的綜合測評以及如何通過GreatFire.org獲取翻牆工具。
- 支持良心犯:瞭解如何採取行動幫助新聞記者和言論自由維權人士,包括在往期《中國媒體快報》中特別提到的良心犯。點擊這裡
- 訪問《中國媒體快報》資源中心:透過自由之家網站的新資源中心,了解決策者、媒體、教育界人士和捐助人可以如何幫助推進中國和其他地方的言論自由。
For over 50 years, Freedom in the World has been widely used by policymakers, researchers, student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vestors. Donate today to help us ensure the future of this vital resource.